服务热线:

13928851055

KAIYUN科技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基础软件领导者

赋能数据未来,引领AI与大数据创新

KAIYUN(中国大陆)官方网站-创造最伟大的开云

企业新闻

【中国科学报】首个且唯一一个非欧洲节点!SKA区域中心中国节点通过并网测试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5-04-22 13:56

  

【中国科学报】首个且唯一一个非欧洲节点!SKA区域中心中国节点通过并网测试(图1)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Kaiyun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区域中心第一阶段(SRCNet v0.1版本)的中国节点(以下简称SRCNet v0.1版本中国节点),成功通过SKA天文台(SKAO)总部组织的国际并网测试。

  自此,中国节点成为继西班牙、瑞士、瑞典和英国之后,第五个通过此项测试的国家节点,成为SKA区域中心网络项目(SRCNet)主力节点之一,也是首个且唯一一个非欧洲节点。

  SKA总干事菲利普·戴蒙德称,SRCNet v0.1版本中国节点为“中国SKA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并期待中国节点在全球联测中发挥更大作用。

  SKA属于国际大科学工程,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探索宇宙起源与演化的“天眼利器”,建成后每年能够产生超过1000PB的科学数据。

  当前,SKA国际组织正在建立全球分布式SRCNet,作为SKA项目的核心科学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平台。作为SRCNet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节点承担SKA数据分发、处理和存储任务,不仅是我国天文学家参与SKA科学研究的主要基础设施,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的重要战略支点。

  此次国际并网测试全面评估了SKA区域中心的端到端数据处理能力。结果表明,SRCNet v0.1版本中国节点的性能和技术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指标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举例而言,中国节点采用云原生架构进行全栈式部署,改进了传统高性能计算模式的局限性,资源利用率提升35%以上,系统实现了微服务架构与容器化部署的深度融合,支持多层次服务发现、秒级故障监测预警与自动化运维,使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效率与国际节点相比达到领先水平。作为国际SKA区域中心网络最早完整实践云原生技术路线的节点,中国方案不仅显著降低了系统建设与运维成本,更为SKA全球分布式科学计算平台的技术标准化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此外,中国节点依托中国科技网成功构建了10Gbps量级跨洲际数据传输体系,实现了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主要节点的高稳定性并发数据交换。中国节点系统采用多级传输优化策略,有效攻克了跨洲际网络传输中的延迟波动、丢包率和带宽不稳定等技术难题。

  同时,中国节点已成功构建并运行了先进的PB级高性能分布式存储系统,利用创新的“热-温”分层架构,实现了数据存取效率与资源利用的最优平衡,并能够满足数据安全与多用户并发访问需求,有效应对SKA数据挑战。

  SRCNet v0.1版本中国节点的成功并网,是未来全面建设中国节点的第一步,使我国从天文学领域国际大型望远镜数据使用者变为数据生产者与管理者,为我国在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起源、引力波等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区域中心第一阶段(SRCNet v0.1版本)的中国节点(以下简称SRCNet v0.1版本中国节点Kaiyun),成功通过SKA天文台(SKAO)总部组织的国际并网测试。自此,中国节点成为继西班牙、瑞士、瑞典和英国之后,第五个通过此项测试的国家节点,成为SKA区域中心网络项目(SRCNet)主力节点之一,也是首个且唯一一个非欧洲节点。SKA总干事菲利普·戴蒙德称,SRCNet v0.1版本中国节点为“中国SKA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并期待中国节点在全球联测中发挥更大作用。SKA属于国际大科学工程,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探索宇宙起源与演化的“天眼利器”,建成后每年能够产生超过1000PB的科学数据。当前,SKA国际组织正在建立全球分布式SRCNet,作为SKA项目的核心科学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平台。作为SRCNet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节点承担SKA数据分发、处理和存储任务,不仅是我国天文学家参与SKA科学研究的主要基础设施,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的重要战略支点。此次国际并网测试全面评估了SKA区域中心的端到端数据处理能力。结果表明,SRCNet v0.1版本中国节点的性能和技术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指标上取得突破性成果。举例而言,中国节点采用云原生架构进行全栈式部署,改进了传统高性能计算模式的局限性,资源利用率提升35%以上,系统实现了微服务架构与容器化部署的深度融合,支持多层次服务发现、秒级故障监测预警与自动化运维,使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效率与国际节点相比达到领先水平。作为国际SKA区域中心网络最早完整实践云原生技术路线的节点,中国方案不仅显著降低了系统建设与运维成本,更为SKA全球分布式科学计算平台的技术标准化作出了创新性贡献。此外,中国节点依托中国科技网成功构建了10Gbps量级跨洲际数据传输体系,实现了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主要节点的高稳定性并发数据交换。中国节点系统采用多级传输优化策略,有效攻克了跨洲际网络传输中的延迟波动、丢包率和带宽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同时,中国节点已成功构建并运行了先进的PB级高性能分布式存储系统,利用创新的“热-温”分层架构,实现了数据存取效率与资源利用的最优平衡,并能够满足数据安全与多用户并发访问需求,有效应对SKA数据挑战。SRCNet v0.1版本中国节点的成功并网,是未来全面建设中国节点的第一步,使我国从天文学领域国际大型望远镜数据使用者变为数据生产者与管理者,为我国在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起源、引力波等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5-04-21 第1版 要闻)

标签:
相关新闻
最新产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928851055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3928851055

二维码
线